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11月15号深圳市龙岗区岩龙大道活动图

11月15号深圳市龙岗区岩龙大道活动图

发布时间:2024-03-23 12:02:44

  1. 龙岗岩是什么岩
  2. 隐伏岩溶岩土工程
  3. 中国哪里的火山岩最好!

一、龙岗岩是什么岩

富含石英、长石、方解石的岩石。

龙岗岩是一种岩石,主要由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等矿物组成。富含铀和钍等放射性元素。龙岗岩主要分布在吉林通化地区及延边英额岭山脉。龙岗岩群分为四道砬子河组和杨家店组两个组。由于其含有花岗石和大理石等建筑材料,龙岗岩在建筑装饰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二、隐伏岩溶岩土工程

一、隐伏型岩溶类型

岩溶(又称为喀斯特)是可溶性岩石在水的溶蚀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形态和现象的总称。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硫酸盐类岩石(石膏、芒硝等)和卤素类岩石(岩盐等)。

岩溶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3类:即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其中覆盖型岩溶和埋藏型岩溶统称为隐伏型岩溶。各类岩溶的埋藏条件见表2-3-37。

表2-3-37 岩溶按埋藏条件分类

深圳地区可溶岩为下石炭统大塘阶石磴子组碳酸盐岩,多已变质为大理岩和白云岩,部分为结晶灰岩,埋藏于下石炭统大塘阶测水组下段砂页岩层之下,在龙岗河、坪山河及其支流断陷谷地、盆地区,以及葵涌盆地,隐伏于第四系河流冲积堆积层及早第三系红色砂砾岩层之下。按其出露条件可分为埋藏型与覆盖型两种类型。

覆盖型岩溶主要分布在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等河谷及河岸平原区和坑梓东部低台地边缘。埋藏型岩溶主要分布在龙岗、坑梓地区的第四系谷地、盆地边缘及两侧山体低洼处测水组砂页岩层之下。

隐伏型岩溶发育形态主要有溶洞、溶沟、溶槽、溶隙及溶孔等。此外,由于岩溶地下水活动,在地下水潜蚀作用下形成土洞及开口溶洞。土洞及开口溶洞向上扩展,易形成地表塌陷地质灾害。

二、隐伏岩溶岩土工程勘察

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时,应进行岩溶勘察。岩溶勘察宜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物探、钻探等多种手段结合的方法进行。岩溶勘察的方法、手段及报告编写的要求,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及《工程地质手册》中均有详细的要求和规定。

深圳地区隐伏型岩溶岩土工程勘察主要以地质钻探为主。各种物探方法中采用地质雷达和跨孔电磁波层析成像(ct)技术较多,主要用于探测基岩面起伏、岩溶洞穴位置、形状、大小及充填情况。物探方法应根据物性条件采用有效的方法,不宜以未加验证的物探成果直接作为设计依据,应尽量采取多种方法相互印证,结合解释。

隐伏岩溶岩土工程勘察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测水组地层软硬不均

埋藏型岩溶上覆地层为下石炭统测水组砂岩、石英粉砂岩与泥质页岩、炭质页岩的互层,在地质构造作用下岩层陡倾。泥质、炭质页岩风化残积土呈软塑状,在龙岗中心城主干道规划建设初期,曾误定为淤泥质土。该套地层岩性变化大,差异风化极明显,易形成软硬互层或夹层,工程特性极其复杂。勘察期间应根据周边露头、钻孔揭露等准确判断岩层产状。

2.覆盖层中的软土

覆盖型岩溶地区,石灰岩(或大理岩)上部沉积有第四系冲积层、冲洪积层及坡洪积层。在上覆土层中分布有淤泥、淤泥质土、泥炭及泥炭质土,特别是在与灰岩接触带附近普遍分布有软塑一流塑状粉质黏土。勘察期间应准确分层,进行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等。

3.钻探详细记录内容

钻探资料编录时应详细记录:①钻具自然下落或自然减压的情况及起止深度;②发生异常声响;③孔内掉块;④钻具跳动等情况及起止深度;⑤冲洗液变化情况,如漏水、涌水和水色突变的情况及起止深度;⑥测定岩心的岩溶率等。

4.岩溶发育强度分级

根据钻探和物探结果,对岩溶发育强度予以分级(表2-3-38)。

表2-3-3旧 岩溶发育强度分级

5.岩溶地面塌陷现状及预测

收集场地周围已发生的地面塌陷资料,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可能发生的地面塌陷进行预测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必要时,应进行专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三、隐伏岩溶地基处理

1.地基处理基本原则溶洞属于石质洞穴,石灰岩的强度较高,由于溶洞而引起建筑物的塌陷事例尚未有报道。一般建筑物基础设计时主要根据洞顶部的厚度、形状即洞跨,估算可能承受的荷载来考虑基础方案。当洞体顶板厚度接近或大于洞跨,或洞体断面呈拱形时,这类溶洞都可以认为是稳定的洞体。当溶洞上覆土层较厚,可充分利用上覆土层作为持力层,使基础荷载通过土层扩散作用,较均匀地传到溶洞上,也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当溶洞较浅,柱荷载较大,为了安全起见,采用大直径灌注桩,穿过溶洞,直到比较稳定的岩层。

对于浅埋的溶沟和溶槽,一般采用换填,并用板、梁、拱跨越的方法。当沟宽较大时,也可以采用桩基。如果溶沟、溶槽或溶洞中有水流通过,应根据水流量及流速考虑处理措施,决不可堵塞流水通道,造成场地淹没。

隐伏岩溶地区,应考虑由人工降低地下水引起土洞或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在塌陷范围内不允许采用天然地基。由地表水形成的土洞或塌陷地段,应采取地表截流、防渗或堵露等措施;应根据土洞埋深,分别选用挖填、灌砂等方法进行处理。由地下水形成的塌陷及浅埋土洞,应清除软土,抛填块石作反滤层,面层用黏土夯填;深埋土洞宜用砂、砾石或细石混凝土灌填。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尚应采用梁、板或拱跨越。对重要建筑物可采用桩基处理。

2.复合地基技术应用的适宜性

灰岩上覆土层中的填土、淤泥质土、泥炭土、泥质炭质页岩风化残积土、与灰岩接触带的软塑-流塑状粉质黏土均属软弱土层,可以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将软弱土层予以处理,增强体桩可落在相对较好的土层中;采用复合地基最大的特点,不去触动坚硬而起伏不平的、岩溶发育的基岩。因此,复合地基技术可以在隐伏型岩溶地区使用。

在龙岗隐伏岩溶地区工程建设中,桩基础和复合地基技术的应用均较普遍。桩基础类型常用冲(钻)孔桩、预应力管桩以及人工挖孔桩等。当岩溶地下水丰富时,使用人工挖孔桩需特别慎重。位于龙岗中心城的志联佳大厦挖孔桩施工期间,因涌水量大,且与河水联系密切,降水无效,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停止抽水后基坑被淹,后将挖孔桩改为冲孔桩,地下室2层改为1层,地上27层改为19层。

在各种复合地基技术中,常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旋喷桩复合地基和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成熟的技术,一般的规范、规程中都有叙及。当设计要求经地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地基变形小时,可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或多种复合地基联合使用。与桩基础相比,无论是从工程投资还是施工进度上,刚性桩复合地基均具有一定优势。

3.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的应用

cfg桩复合地基、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等均属于刚性桩复合地基。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与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相比,仅在于桩体材料的构成不同,而在其受力和变形特征方面没有什么区别。在龙岗隐伏岩溶地区,常使用低标号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简称lc桩复合地基(low-grade plain concret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的英文缩写)。

(1)龙岗文化中心abc区复合地基工程

龙岗文化中心位于龙岗中心城,西侧为龙城广场,东侧为志联佳大厦;3~5层框架结构,设1层地下室。a、b、c 3个区基础平面面积约15388 m 2(图2-3-31)。a区和c区大理岩覆盖层厚度为12.3~37.7m,平均为22.0m;b区下伏基岩为测水组砂页岩,钻探深度100m内仍未见微风化岩;在a、b区分布有0.5~22.3 m厚的泥炭土,以夹层或透镜体状分布于冲洪积粉质黏土中。采用低强度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处理,地基处理后建筑物基础采用筏板基础,厚0.6m。素混凝土桩等边三角形布设,间距1.8~2.0m,复合地基承载力a区为220 kpa;b区为210kpa;c区为200kpa,桩端要求进入粉质黏土或含砾粉质黏土中不少于2.0m。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后沉降量小于30mm,沉降缝两侧沉降差小于10mm。长期沉降观测结果表明,建筑物沉降量仅3.8~14.0mm,平均为9.42mm。

图2-3-31 龙岗文化中心总平面图及部分钻孔点位置

d区大理岩覆盖层厚度为4.5~24.0m,平均厚13.1m,该区岩面起伏大、溶槽堆积物软弱,采用了109根直径Φ800和Φ1000的冲孔嵌岩桩。因岩溶强烈发育,给冲孔桩施工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d区冲孔桩施工工期达6个月之久,而a、b、c3个区的素混凝土桩施工仅2个月。

(2)东森商业大厦复合地基工程

建设场地属冲洪积平原与覆盖型岩溶发育区。建筑物主楼地上16层、裙楼地上4层,设2层地下室。基础底板以下的第四系土层有冲洪积黏土、砾砂及含碎石粉质黏土。黏土层及砾砂层仅分布在场地东北部裙楼区,黏土厚1.6~4.8m;砾砂厚0.7~4.7m。含碎石粉质黏土全场地均有分布,黏土呈褐黄、褐灰色,可塑-硬塑状,底部稍软,不均匀含20%~35%砾(碎)石,局部为卵石,砾(碎)石直径2~30mm,最大80mm,大小不一,杂乱无章,层厚5.0~34.6m。

基础范围内底板以下的覆盖层厚度为5.8~21.0m,平均为12.1m。场地东南部电梯井区域,基岩埋藏浅,钻探揭露基底以下灰岩埋深5.8~8.7m,基坑开挖后却发现电梯井中部灰岩已出露坑底;电梯井以南即发育一溶蚀深槽,基岩面埋深达34.6m(图2-3-32)。

在场地东南部电梯井区域,有4个钻孔揭露到溶洞,另在场地北侧裙楼和主楼中部各1个钻孔内揭露到溶洞,溶洞高一般为3.3~21.4m,溶洞顶板厚0.3~5.8m,洞内均充填褐红色黏土,可塑—硬塑状态,含灰岩角砾。在东南部基础外的zk15钻孔,揭露到一个土洞,洞高1.6m,洞底以下6.5m内土质松软,钻具自动下沉。

图2-3-32 东森商业大厦典型地质剖面图

裙楼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20kpa,素混凝土桩正方形布设间距2.0m,桩长12.0~15.0m;主楼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60kpa,电梯井处为400 kpa,素混凝土桩正方形布设间距1.2~1.6m,设计桩长6.0~11.0m,施工时均要求桩端落在岩面上。

素混凝土桩采用长螺旋钻孔高压泵送混凝土成桩工艺。在成桩过程中,部分桩位出现涌水、塌孔、串孔等现象。在北部裙楼76#桩钻孔时,揭穿了岩溶承压水,初喷时水柱高达4.0m;有18根桩在提钻或浇注混凝土后,地下水随钻杆叶片流出、或从桩心桩周渗出;有6根桩桩身塌陷1.1~8.0m,有3处发生2桩串孔现象。

地基处理后采用筏板基础(厚1.2m)。沉降长期观测结果显示,建筑物沉降量最大仅18mm。

(3)龙岗中心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复合地基工程

该工程位于龙岗河畔岩溶强烈发育区,主楼地上14层(局部8层)、阳光大厅区地上4层,筏板基础厚1.5 m。原拟设2层地下室,经专门抽水试验,查明场地内岩溶地下水丰富,且存在以管道形式连通,为防止基坑开挖时岩溶地下水从坑底涌出、大量抽排地下水导致严重的地面塌陷事故,地下室遂改为1层。场地东北部基底覆盖层最薄仅6.0m,而在西部溶蚀深槽处覆盖层厚度达48.0m(图2-3-33)。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处理,要求桩端落在岩面上(仅溶蚀深槽要求桩长28.5m为限)。经地基处理后,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320kpa(阳光大厅区140kpa),沉降小于60mm。

图2-3-33 建设场地基岩面三维图

在抽水试验时,发生了3起地面塌陷;在素混凝土桩成桩过程中,发生了29起地面塌陷、桩身混凝土塌陷或涌出现象。除桩身混凝土塌陷或地面塌陷补灌混凝土外,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充盈系数达1.453。

其他部分工程实例见表2-3-39所示。

表2-3-39 龙岗岩溶地区部分刚性桩复合地基工程实例

4.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应用探讨

(1)经济合理的覆盖层厚度

在龙岗岩溶地区山前缓坡、中高阶地、台地、丘陵地带,第四系覆盖层物质主要为可塑—硬塑黏性土,厚度一般大于20 m,岩溶不发育或弱发育,建筑物常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当然也适宜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但在邻近地表水体的低洼地、平原、谷地和低阶地地带,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砂性土和黏土,常分布有软弱土层,厚度一般小于20 m,岩溶中等发育或强烈发育,选用深桩基础还是刚性桩复合地基则应慎重。

上覆土层薄时,若采用嵌岩桩,桩端需全断面落在稳定基岩中,桩长较短,但入岩后常碰到溶洞,处理措施麻烦,施工周期长且费用高。若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刚性桩桩长有限,单桩承载力发挥有限,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也有限。特别是深圳地区岩溶发育主要集中在基岩浅部,溶洞顶板薄、岩面起伏大,荷载作用下刚性桩还存在自身稳定性问题。那么,第四系覆盖层多厚时,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比采用桩基础更经济合理呢?

陆显超等(2006)在关于《广东省地质灾害预测分区的研究》中认为:在河谷平原及低阶地,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小于10m时,岩溶强烈发育,工程活动时极易发生地面塌陷;覆盖层厚度10~20m时,岩溶中等发育,工程活动时易发生地面塌陷。因此,可以考虑,覆盖层厚度小于10 m时,地基土稳定性差,不宜采用复合地基;覆盖层厚度10~20 m时,地基土稳定性较好,应通过论证比较后择优选用桩基础或复合地基。

龙岗文化中心a、b、c区覆盖层厚度大于20 m,采用了刚性桩复合地基,而d区覆盖层平均厚度为13.1m,采用了冲孔嵌岩桩。龙岗中心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岩面起伏大,基底下覆盖层平均厚度为16.5m,经3次长达7个月的专题论证,认为刚性桩复合地基具有优势。结合龙岗岩溶地区的已有工程实践,覆盖层厚度大于15.0m时应用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为经济合理厚度。

(2)刚性桩桩端持力层的选择

刚性桩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龙岗岩溶地区灰岩上覆土层中的冲积及冲洪积相的黏性土、砂土或坡洪积相粉质黏土中上部,均可作为桩端持力层,但淤泥质土、泥炭土、与灰岩接触带的软塑—流塑状粉质黏土或溶槽堆积物,则不能作为桩端持力层。如果覆盖层较薄,基底下局部出现灰岩接触带的软弱土层深厚,桩端则必须落在岩面上。在东森商业大厦、龙岗中心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等复合地基工程中,大部分刚性桩均落在基岩面上。

有人认为,桩端落在基岩面上就不能称为刚性桩复合地基。这种看法并不恰当。龚晓南教授指出:在图2-3-34示意图中,荷载作用下,通过刚性桩基础具有一定厚度的柔性垫层的协调,也可保证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荷载。在荷载作用下,增强体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是复合地基的本质,而不能以是否落在岩面上作为复合地基的判断标准。

图2-3-34 复合地基形成条件示意图

(3)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问题

复合地基承载力由增强体单桩承载力和桩间土承载力组成,岩溶地区灰岩上覆土体的天然地基承载力相对较低,经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有限。目前,龙岗岩溶地区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大为410kpa。

岩溶地区与残积土深厚地区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有较大的差异,比如花岗岩残积土地区,自上而下土质越来越好,地基土天然承载力高,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如位于深圳宝安南路的雅轩居住宅楼,地上29层地下2层,框筒结构,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550kpa,建筑物沉降量6.84~15.45mm;位于南山区的世纪花园c栋,地上33层地下1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570kpa,建筑物沉降量小于15mm。

近年来,在广州花都地区广花盆地隐伏型岩溶地区也开始使用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如龙珠小区(11~19层),复合地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600kpa,建筑物沉降量仅12.07mm;汇侨新城(地上16~25层地下1层),复合地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20~600kpa,建筑物最大沉降量仅6.98mm。但是,与龙岗岩溶地区相比,花都地区岩溶上覆土层土质好,特别是在灰岩面上分布有较深厚的硬塑状灰岩残积土,而龙岗地区缺失灰岩残积土层。

根据龙岗岩溶地区工程实践,经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后,建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宜小于450kpa

在基底以下一般分布有土质相对较软土层,为充分利用地基土的空间承载能力、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节约地基处理投资,可以采用柔性桩处理桩间土,形成以刚性桩为主的刚柔结合的复合地基,在文献中常称为混合桩复合地基和长短桩复合地基。表2-3-39中的个别复合地基工程采用了素混凝土桩与水泥搅拌桩或旋喷桩联合处理。

近年来,在广东地区还应用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技术,已在深圳机场站坪扩建(约6.7×104m2)、东莞世纪城国际公寓(地上26层地下2层)等工程中应用。在龙岗岩溶地区已开始探索使用此种技术。

(4)复合地基沉降控制问题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在复合地基设计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就目前的认识水平,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理论还不成熟,正在发展中。在覆盖层厚度平均较薄但岩面起伏大的场地,即使刚性桩落在基岩面上,也会因地基压缩层厚度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沉降。复合地基设计时,必须以沉降控制为目标。

对设有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物或重要建筑物,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后常设计筏板基础,筏板基础调节差异沉降的能力相当强。根据已有沉降观测资料,总沉降量均小于20mm,差异沉降很小,在覆盖层厚度大的部位沉降稍大。因此,基础设计时,尽量考虑采用筏板基础。

在溶蚀深槽发育部位,如果存在“鹰嘴岩”,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特殊处理措施。东森商业大厦东南部电梯井区域外紧邻溶蚀深槽,在东侧南侧基础边筏板基础内增设暗梁,以防荷载作用下鹰嘴岩破坏导致结构损伤。

三、中国哪里的火山岩最好!

中国全新世以来有过喷发的活火山现已知的、较为确切的有以下几处:(8处)

1.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

一般认为五大连池火山群由14座火山组成,如果包括火山区西部的莲花山,五大连池火山群应由15座火山组成,火山岩分布面积达800多km2。老黑山、火烧山1719~1721年的喷发距今还不到300年,是我国活火山中有历史记载、喷发时间和地点最为确切的一处活火山。

2.黑龙江镜泊湖火山

黑龙江镜泊湖全新世火山,共有13个火山口,均为复式火山。推测镜泊湖全新世火山最晚一期活动可能在1000年左右。从现有火山地质和年代学证据,镜泊湖发生的全新世火山喷发活动是没有异议的。

3.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

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是目前我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主峰将军峰位于朝方,海拔2749m。天池火山的火山活动经历了造盾(2.77-1.203ma早更新世)、造锥(1.12-0.04ma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喷发三个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岩浆成分从玄武质→粗面质→碱流质代表其演化过程(刘若新等,1998;樊祺诚等,1999)。历史上长白山地区有过多次喷发的“史料记载",1668年和1702年两次天池火山喷发是可信的(崔钟燮等,1995)。通过火山地质学和精细的14c年代学研究,全新世以来天池火山至少有两次(公元1199年和约5000年前)大规模喷发。公元1199~1201年天池火山大喷发是全球近2000年来最大的一次喷发事件,当时喷出的火山灰降落到远至日本海及日本北部。

4.吉林龙岗火山

龙岗火山群有160余座星罗棋布低矮火山锥,显示高密度、多中心爆炸式喷发特点。靖宇县城以西至靖宇-辉南交界以龙湾为代表的低平火山口 (maar)成为龙岗火山群的一大景观,其中大龙湾和三角龙湾已开发成为我国境内唯一的、风景优美的低平火山口旅游风景区。就在龙湾环绕的地区一座高耸的火山锥—金龙顶子火山拔地而起。龙岗火山是中国少数几个近代仍有喷发活动的第四纪火山之一。

5.云南腾冲火山

西南边陲的云南腾冲火山由于徐霞客记载了1609年打莺山火山喷发。根据火山地质、地貌、岩浆演化和水热活动特点,一般都把黑空山、打莺山、马鞍山作为全新世火山。对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1609年打莺山火山“山火”是否为火山喷发起因,迄今没有找到年代学等有关方面的证据。从李根源《烈遗山记》中描述的“腾冲多火山,志载明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465-1620年)火山爆发多次”,说明几百年前,腾冲火山区有过喷发活动。腾冲火山区是我国活火山区地热显示最显著的地区,如热海地区的水温都在100℃左右,近年的水热活动似有增强趋势,发生多起水热爆炸事件。微震观测存在岩浆冲击型地震(韩新民等,1996)与地震测深剖面和大地电磁测深结果都指示了可能存在壳内岩浆房的信息(刘宝诚等,1986;孙洁等1989;白登海等,1994;阙荣举1998),所有这些是否酝酿着新的喷发危险,不能不对腾冲火山未来的活动投以特别的关注。

6.新疆阿什库勒火山

阿什库勒火山群位于新疆于田县以南约120km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西昆仑山,由10余座主火山和数十个子火山组成,包括西山、阿什山、大黑山、乌鲁克山、迷宫山、月牙山、牦牛山、黑龙山、马蹄山、东山和椅子山等。这些火山几乎均为中心式喷发,形成圆锥状或截顶圆锥状火山锥,绝大多数火山是第四纪形成的,最近的一次为1951年5月27日阿什火山喷发(刘嘉麒和买买提依明,1990)。据新疆日报1951年7月5日报道:“在于田县苏巴什以南,昆仑大坂西沟一带,5月27日上午9时50分发生火山爆发。第一次爆发时只见一个山头上发出轰隆巨响,接着烟灰像一条大圆柱似的自山顶冒出。接着又连续爆发了3次,每次只隔几分钟,未发出巨响,只有烟灰上冒。以后几天又看到火山冒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关于火山喷发的报道。根据报道和有关的考察意见,此次火山喷发属爆炸式喷发,比较一致的看法无熔岩溢出。由于这里数十座火山都保存较完好,1951年喷发距今已约50年,特别是没有熔岩流的溢出,缺乏明显的地貌标志。因此,邓万明(1989)对阿什山火山(或称为1号火山)是否就是1951年5月27日喷发的火山提出质疑。这给我国境内最新活动火山打了个大问号,也由此可见对历史记载的火山喷发时间、地点的确定实非易事。